福島核電廠周圍 「動植物異常」現象相繼發生

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84911

蝴蝶、日本獼猴等出現異狀 研究人員報告幅射造成的影響

2013年4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,雷鎮興、吳安奇、鄭婷芳、林姿瑩、賴庭筠編譯,賴庭筠審校

在全體村民不得不避難的福島市、福島縣飯館村等,受到福島第一核電廠輻射污染的地區,經過研究人員調查,發現動物與植物出現許多異狀。

飯館村核能生態學研究會3月30日在東京大學所舉辦的「核能災害與生物、人、地區社會」座談會,東京大學與琉球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在會中陸續發表哺乳類、鳥類、昆蟲與植物出現異狀的報告。

即使是在日本國內,也很少有研究報告指出核災事故對生物產生的影響。因此,這次四名研究學者對一般民眾的報告,大概是首見的案例。

稻米基因突變

在此次學術研討會上,筑波大學生命環境科學所教授Rakwal Randeep首先報告〈觀察飯館村稻米曝露在低量伽馬射線下的基因變化〉,探討放射性物質對植物造成的影響。(譯按:伽馬射線:γ射線,Gamma ray)

Randeep將筑波市研究所培育的稻苗,帶進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約40公里的飯館村實驗農場,並放置於受到輻射線照射的室外。之後摘取生長中且自根部算來的第三片葉子做為採樣,以乾冰冷凍保存後帶回筑波。

之後,再用「半定量RT−PCR法」(檢測細胞中某蛋白RNA表現量的技術)觀察特定基因。觀察後發現,低量伽馬射線會對各種基因造成影響。Randeep團隊的報告摘要中寫道:「抵達飯館村實驗農場後採集到的樣本,其與修復DNA損傷有關的基因在初期(6小時後)發生變化,而與壓力──防禦反應有關的基因,在後期(72小時後)發生變化。」

Randeep表示,「目前尚未有低量放射線對稻米造成影響的案例,未來將從種子階段開始進行觀察,並探討人類是否會受到相同的影響。」

蝴蝶  輻射曝露的個體生存機率低

此外,關於動物出現的異狀,三位專家學者分別以蝴蝶、鳥、猴子為例發表研究結果。

蝴蝶研究由琉球大學副教授大瀧丈二發表,演講題目為〈福島核災對酢漿灰蝶(Pseudozizeeria maha)產生的生物效應〉。酢漿灰蝶是日本國內十分常見的小型蝴蝶。大瀧的團隊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地區的東日本,以及幾乎沒有受到放射線影響的沖繩採集藍灰蝶,並透過體外曝露和體內曝露實驗,調查生存率與是否出現形態異常。此研究結果於2012年8月發表於《自然》期刊,法國全國性日報《世界報》也大幅報導,引發全球熱烈迴響。(編按:酢漿灰蝶在台灣也稱沖繩小灰蝶)

大瀧的研究特徵包括:(1)自核災初期便開始調查、(2)與未受核災影響的地區進行比較、 (3)藉由飼養試驗,評估對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影響 、(4)進行體外曝露以及體內曝露實驗等。

自核災發生後兩個月(2011年5月)至核災發生半年(2011年9月),自福島縣等地將酢漿灰蝶帶回沖繩,持續飼養至第二代及第三代。另一方面,針對在沖繩採集的酢漿灰蝶,或是以銫137外部照射,或是以受到銫137污染的酢漿草餵食幼蟲。採集地點包括東京都、茨城縣(水戶市、筑波市、高荻市)、福島縣(福山市、郡山市、岩城市、本宮市、廣野町)、宮城縣(白石市)等共計十處,用於研究的酢漿灰蝶數量多達5741隻。

大瀧研究發現了驚人的結果:在2011年5月採集的酢漿灰蝶中,發現與其他地區相比,許多福島縣內酢漿灰蝶的翅膀尺寸明顯較小。他利用數據說明:「比較地面輻射線量與翅膀尺寸後發現兩者呈負相關。輻射線量越高,翅膀尺寸就越小」。

此外,針對樣本的第二代,大瀧表示,「在越靠近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地區,酢漿灰蝶羽化所需的天數就越長,可見有生長遲緩的現象」。他接著指出,「研究結果發現若雙親異常,第二代發生異常的機率也會變高」。然而,大瀧同時說明:「此實驗無法成為斷言影響具遺傳性(因DNA損傷造成異常)的充分證據。」

自外部照射輻射線的實驗(體外曝露實驗),發現照射越多輻射線的個體,翅膀就越小,且存活機率也隨之降低。此外,在以受到輻射線汙染酢漿草的餵食幼蟲(體內曝露實驗),也發現與對照組──採集自山口縣宇部市的個體──相比,福島縣內的個體中出現較多異狀,存活機率也大幅降低。

體內曝露的研究也出現了驚人的結果。

「和食用沖繩飼料的個體相比,福島縣內許多個體就連死因都出現明顯異常。」大瀧輔以相片說明。像是尚未破蛹而出便死亡的蝴蝶、就算蛻變成蟲卻無法完全羽化的蝴蝶等,張張極具衝擊力。他指出,「(生物體內)微妙的平衡一旦亂掉,死亡率便會上升。」

日本樹鶯出現前所未見的「膿包」

接著是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教授石田健的演講,演講題目為〈高量輻射地區周圍之野生動物生態與輻射監測〉。

2011年8月,石田團隊於浪江町赤宇木地區(距福島第一核電廠約25公里)捕捉到四隻野生日本樹鶯(Horornis diphone)。該地區的輻射線量在福島縣阿武隈高地一帶特別高,被列為「歸還困難區域」。石田表示,「我在從其中一隻樹鶯身上發現從未在其他樹鶯身上出現的膿包。」該樹鶯是被血液原蟲寄生,此症狀就連曾經捕捉350餘隻樹鶯的石田副教授也大為驚訝。而測量這四隻樹鶯身上的輻射線量,發現受到銫134和137濃度高達53萬貝克/千克(Bq/kg)之汙染。

獼猴的白血球數量減少

第四位演講者是日本獸醫生命科學大學教授羽山伸一,演講題目為〈放射性物質──銫對福島縣野生日本獼猴(Macaca fuscata)造成的影響〉。

羽山研究猿猴28年,此次研究著眼於日本獼猴的棲息地除了北海道、沖繩縣,廣及日本全國,因此他認為日本獼猴是「全球首次受到核災影響的靈長類野生動物」,非常適合用來探討輻射對於健康的影響。

羽山利用近3000隻為保護農作物而遭到捕捉並安置於福島市內(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約60公里處)的獼猴,持續調查獼猴肌肉裡累積的銫濃度,以及銫含量與性別、年齡、飲食等因素之間的關係。

福島獼猴與青森獼猴相比……

羽山教授將自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於福島市捕捉到的396隻獼猴,與2012年於青森縣捕捉到的29隻獼猴進行比較,觀察土壤中的銫含量與獼猴肌肉裡的銫濃度。結果,羽山指出:「土壤汙染程度越高的地區,獼猴肌肉裡累積的銫濃度也就越高。」而在獼猴多食用樹皮、嫩芽,以及塵土較容易飛揚的冬期,獼猴體內的銫濃度也會上升。此外,青森獼猴體內並沒有檢測出銫。

其中,羽山認為白血球數值是「特別值得重視的資料」。針對非避免指示地區的福島市,羽山教授檢測該地區的獼猴體外曝露量一年僅達數毫西弗(mSv),而體內曝露量更是只有10毫戈雷(mGy)。然而光是如此,獼猴的白血球數、紅血球數即未達正常標準,白血球更是大幅減少。他表示,「令人特別在意的是,2011年3月核災發生後出生的第二代(0~1歲)獼猴,其白血球數減少的程度似與汙染程度有關,推測輻射線會對造血功能產生影響。」

羽山在綜合座談時做出以下結論:「我不知道今日的演講內容是否對人體健康的研究有所助益,但目前福島市內獼猴的輻射曝露情形,與車諾比事件發生時兒童的輻射曝露情形幾乎相同。我希望可以讓各位知道日本獼猴發生了與車諾比兒童一樣的現象。」

日本一種蝴蝶已因福島核事故而遺傳異常

http://dailynews.sina.com/bg/news/int/chinanews/20120810/19203661734.html

螢火蟲生態環境館螢火蟲外觀出現畸形

http://hakubun.jp/2012/06/ホタル生態環境館のホタルの奇形出現/
http://www.ita.ed.jp/ecopolis/hotaru/